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残障儿童的心灵——记全国“残疾人之家”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
本报讯 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位于新区的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以下简称省康复中心)荣获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康复机构。省康复中心缘何获得这一殊荣?记者日前走进该中心……
认真落实康复救助项目
5月29日,已在兰州市区普通中学初一就学的高同学专门请假来参加省康复中心迎“六一”联谊会。当天,他用一段流畅的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后,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创作的散文——《在风雨中学会坚强》。省康复中心听力康复科艾凌波老师说,通过在省康复中心数年的康复训练,高同学从一个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恢复成一个听力正常的孩子。
位于新区白龙江街的省康复中心,承担着全省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和矫治工作,全面开展康复教学、国家康复救助项目的实施、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社区康复培训与指导、聋儿家长培训等工作。该中心是集康复、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区域中心之一,在学科建设、地域发展、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随着省康复中心业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质量逐步上升、康复效果日益显著,更多的残障人士从中得到了专业的康复治疗,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据省康复中心副主任张积春介绍,除实施由中残联、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导的各类康复救助项目外,省康复中心还实施了“甘肃省贫困听障儿童救治项目”“甘肃省残疾人康复服务‘百千万’工程项目”“甘肃省全年龄段贫困听力残疾人救助项目”“甘肃省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百千万’行动”和“甘肃省为民办实事助残扶贫康复项目”等由甘肃省政府主导的康复救助项目,受助听障人士共计6619例,完成率100%。
截至目前,省康复中心已训练听障儿童4500余名,培训听障儿童家长近6万人次,接受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的听障儿童636名,接受国家及省级助听器项目的听障患者6093名,801名听障儿童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就读,康复率达90%以上。
历经30年潜心发展,省康复中心从蹒跚学步的雏鸟成长为展翅高飞的雄鹰,从寥寥数人的语训机构到人才济济的语康中心。“依托‘全国三大听力语言康复区域中心之一’的良好平台,秉承让更多残疾人享有精准康复服务的使命,省康复中心将为帮助听力残疾人实现美好生活继续努力。”张积春说。
不断充实康复服务体系
“我”!虽然吐字不是很清晰,但小峰(化名)指着记者相机里拍到的他在游戏中“闯关成功”的照片时,眼中满是欣喜和好奇。
小峰的爸爸告诉记者,孩子是孤独症儿童,以前只会说“爸爸”这一句,在省康复中心孤独症康复科的综合康复理疗下,孩子的话变多了,这让他对孩子的康复治疗充满了信心。
据省康复中心孤独症康复科负责人张安旺介绍,他们在调研了全国12个省市孤独症康复专业机构后,成立了孤独症康复科。每天通过不同的培训主题进行康复训练,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自理能力、表达能力、融入能力上都得到提升。尤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农艺疗法”,即以园艺活动为载体,在康复教师的指导下,让孤独症儿童在“开心农场”和绿色生命亲密接触,通过农艺劳作学习劳动技能,提高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
记者了解到,孤独症康复是省康复中心新开展的康复服务项目。针对残障儿童的实际需求,更好地为全省残障儿童提供最好的康复治疗,省康复中心不断开拓创新并延伸服务项目。从最初开展的一对一个别化训练、学前集体教学课,到引入AVT教学法、言语矫治法、0~3岁听障幼儿的亲子教育活动等课程,再到实行融合式教育、心理艺术康复、孤独症康复等多类别、多样化的康复教育手段,省康复中心不断充实业务体系,努力让更多的听障幼儿享受到全面有效的康复服务。
从单一的听力语言康复教学工作到能够为全年龄段的听障患者提供听力学诊疗、助听设备验配调试及效果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和术后调试及康复效果评估、3D软硬耳模制作、耳鼻喉科常规诊疗、儿科保健、常规体检等服务,省康复中心“医教结合”模式的实行力度持续加强,在实现医疗、康复、教学“一条龙”的服务中不断探索前行。
(记者 窦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