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残疾人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有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权力,有获得个人发展的权力。作为政府与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残联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以广大残疾人的康复作为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残疾人事业中平衡发展。
一、我县残疾人人口概况
天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有各类残疾人1.7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其中视力残疾2736人,听力语言残疾3762人,肢体残疾5130人,智力残疾1197人,精神残疾2052人,多重残疾2223人。残疾人比例大,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生活普遍困难。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二、康复工作的现状
2002年,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县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使全县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县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近年来,成功为7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
(二)成立了天祝县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三年多来,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与咨询。
(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系列活动。按照《残疾人保障法》和各项法规政策的要求,我县不断创新工作,提出了对待残疾人及其亲属要有 “同情之心、关爱之心、善待之心、坦诚之心”的人本理念和“离不开法律助残”;“离不开机关助残”;“离不开行业助残”;“离不开社会助残”的社会化工作方式,有的放矢地对各类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制,采取措施,开展活动,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工作。县残联一直把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告别黑暗,重见光明,为近8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其中贫困患者免费手术230例,晶体植入率达95%以上,脱盲率达98%以上,取得了良好康复效果。社会各界称赞开展白内障复明活动的举措乃政府为残疾人奉献爱心、播撒光明的一项慈善义举,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广大弱势群体的切实关爱。
2、认真做好聋儿选送及家长培训工作。有3名聋儿在省康复中心接受彩票公益金资助培训;聋儿语训15人(次),培训家长15人。5月的助残日和开学前宣传聋儿康复的重要性,在聋儿家长培训班上向家长讲解“十聋九不哑”的科学知识,不辞辛苦到聋儿家里,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动员聋儿进聋儿语训中心就学。同时对个别家庭极端贫困的聋哑儿童给予了特殊照顾和补助,经过艰苦努力,聋儿语训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3、扎实开展截肢残疾人的筛查并完成假肢装配任务。县残联分组深入全县对下肢截肢残疾人进行了筛查,同时又将筛查工作延伸到平时的办证工作中,对特困残疾人需要装配假肢的残疾人实行全免费救助,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近5年来,共实施大小腿假肢安装50多例,出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假肢装配任务。
4、切实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县残联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逐级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加大了对康复人员的培训、康复知识普及力度,并先后为残疾人配发轮椅450余辆,助听器50余台等用品用具,价值60余万元。同时还积极协助县相关医院,做好了低视力康复、肢体残疾者系统训练,脑瘫儿童训练等相关康复工作。
三、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县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社会上对康复工作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县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加大康复工作宣传力度,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五)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六)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七)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县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康复工作的认识与领导,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做好康复工作,必须加强康复机构建设,逐步健全康复网络。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县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县、乡、村、户四级联动机制,依托县、乡、村卫生院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县”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要在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卫生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由于康复工作处于初创阶段,尤其在农村,知识少,技术缺,直接影响康复质量和效果。因此,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农村要结合乡村医疗改革,选定经过培训的,考试合格的,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利用广播、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目前,全县极度贫困残疾人12800人,这部分人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康复工作就更排不上位。因此,我们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农村卫生制度改革中,探索如何帮助他们加入农村医疗保险的路子,让他们能和健全人一样享受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不让一个残疾人因经济困难而失去康复的机会。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妇幼、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总之,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残疾人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实现人的价值,康复一个,解放一家,惠及一片。因此,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发展的观念统揽全局,用务实的观念扎实工作,用创新观念促进发展,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努力。